close

  □本關鍵字報通訊員戴華孟錦
  本報建築設計記者席鋒宇
  2014年年初,南京軍區某通訊團一場戰鬥背景下的聯合通信保障演練在野外拉開戰幕。任務下達,部隊緊急攜裝出動。所有戰備物資信息在網上實時顯現。機動途中,某分隊通裝潢信方艙內的交換機機盤發生故障,通信被迫中斷。緊急關頭,機盤上的感應模塊自動將故障上報至維修中心終端。半小時後,一臺新的機盤從就近某通信站運送到該分隊官兵手中,通信迅速恢復。
  過去,演習途中遇上這樣的突發故障,只能依靠現場臨整合負債時搶修,往往延誤時機。而如今,這樣的“攔路虎”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已經被徹底“拿下”。
  從智慧地球到智慧城市,以“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把“智慧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廣傳人心,同時也深刻影響著軍隊的變革,南京軍區某通信團就是“先吃螃蟹”的探索之一。他們與時俱進,積極探索,銳意創新,打造軍營“最強大中谷餐飲設備腦”,讓軍營步入智慧時代。
  一鍵點擊完成平戰轉換
  晚上9點,團作戰值班室,“嘟嘟”的告警音突然響起。光纜網監控屏顯示:光纜網某重要節點出現不明原因光纜阻斷。值班參謀李晨一邊報告值班首長,一邊迅速從電腦中調出戰備方案,點擊態勢對比、自動調整,系統很快根據實時人員裝備情況計算出最新搶修方案。
  9點03分,李晨向距離阻斷點最近的搶修分隊發出行動指令,值班室大屏顯示,通信搶修車迅速啟動駛入茫茫夜幕。李晨說,在過去,這樣的戰備效率很難想象。該團應急通信保障任務多、戰備轉換頻繁。前些年,團里通過網絡把零散在十幾個地區的基層部隊聯了起來,但對末端部隊的精確感知和快速調度仍然難以完全實現。
  不久,以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橫空出世。“……運用智能傳感、通信、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從而達到智慧的狀態……”團長常如平眼前一亮,這不正是自己苦苦尋找的“智慧軍營”嗎?反覆理論研究證實:在一個高度分散的部隊建設“智慧軍營”非常必要而且切實可行。
  說乾就乾。他們在幾十個分散值勤點部署上百個傳感網點,可以精確感知人員、車輛、設備信息,分散靜態的末端頓時變成了“有感覺能對話”的生命個體。在此基礎上,他們按照“統一技術架構、統一功能體系、統一數據標準”的思路,整合團隊軍事、政治、保障等資源構建起通用信息平臺,讓數據在平臺上能夠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按需調用。
  “當感知無所不在,數據自由對話,一切就會變得‘聰明’起來”。在應急通信搶修指揮現場,再也聽不見電話頻響、看不到人員奔忙的舊景。只見指揮員在通用信息平臺上輕擊任務選項,“人員實力”、“物資裝備”、“車輛信息”立刻根據最新態勢進行調整配備。命令一鍵下達,分散在十幾個地點的人員、車輛、物資迅速向搶修地點集結。
  百人異地同場比武考核
  分處異地的官兵人不離崗,便能夠同場比武競技,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智慧軍營成為現實。
  2013年10月12日,一年一度的全團專業大比武拉開序幕。上午8點整,某下屬通信站機房,電源專業種子選手吳瑋煒準時登錄電腦,輸入姓名、士兵證號碼,開始進入比武答題。全團分處十幾個地區的幾十名各專業選手也和吳瑋煒一樣,在各自連隊所在的分賽場登錄“智慧軍營”通用信息平臺,開始激烈的網上比武競技。與此同時,團指揮中心幾十個分賽點的實時情況在智慧軍營大屏上清晰顯現。團參謀長韓劍介紹,智慧軍營通用信息平臺存有軍事、政治、後裝保障等4類20餘種上萬條考題,能夠實現現場出題、實時答題、電腦精確判題和成績即時彙總。
  2013年9月20日,大學畢業的李文學入伍來到通信團。一入營,他就多了一個新檔案——個人數據庫,裡面記錄了他入伍前的學習經歷外,還特別標記了他有寫作和電腦特長。
  在該通信團,像小李這樣的個人數據庫官兵人人都有。各連隊依托個人數據庫,為每名官兵建立了“成才線路圖”,並定期將階段成果納入數據庫進行智能化評估和調整,為官兵成長成才提供有益指導。同時,當機關需要遴選人才時,就在數據庫里智能搜索,將符合條件的人才從海量人員中篩選出來進行精確考察,大大提高了選人用人效率。
  人車實時定位全時掌控
  2013年10月7日,中央氣象臺預報:強颱風“菲特”來襲,中心最大風力14級。早上7點鐘,作戰指揮中心的車輛態勢圖顯示:沿海方向外出巡線車輛有28台。
  “雨天路況複雜,對駐沿海地區所有車輛限速。”值班領導下達命令。值班參謀殷鵬隨即通過車輛管控系統,向沿海方向在外巡線車輛發出限速指令。視頻顯示,大雨中,一輛巡線車正以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前行。車載終端向駕駛員發出警報:“雨天限速25公里每小時,你已超速。”駕駛員及時減速,報警停止,車輛平穩前行。“我們的智慧軍營運用了衛星定位、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能夠對外出執行任務車輛實施位置追蹤、定位監控、超速提醒和跨區報警等時指揮和管控。”殷鵬說。
  全團幾十個連站隊分散在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平均每天出動巡線人員數百餘人次、車輛幾十臺次,巡線里程數千公里。在這樣一個高度分散、機動頻繁的團隊,必須借助信息化“觸角”來延伸管理半徑,把遠的拉近、小的放大、散的集中、近的盯住。他們在營區,油庫、武器庫、彈葯庫、保密室等重要處所都設置了電子圍牆、紅外感應區和紅外攝像頭。只要有人員車輛進入營門,所有行蹤信息便會被一一記錄下來,並通過網絡傳至指揮中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慧軍營還通過對成熟技術的創造性改造,在部隊管理中發揮了神奇的作用。團副參謀長黃偉健舉了個例子:“就拿我們的‘指紋識別系統’來說,指紋考勤並不是新技術,但我們創造性地將它用於全團點名、查崗、查鋪、查哨,從收到命令到指紋輸入完畢,全團幾十個分散站點的官兵普點一遍只需十幾分鐘,比原來效率提高了98.4%。”
  隨著時代的發展,精確化保障已成為實現打贏目標不可或缺的環節。智慧軍營正通過信息聯保讓保障更加高效便利。保管員趙斌指著戰備倉庫里排列整齊的貨箱說,這些貨箱看上去都一樣,其實每個箱子都有自己的“電子身份標簽”,具有定位、跟蹤和管理功能,調取物資只要輕輕一刷便可完成,非常方便。
  該團還運用二維碼和射頻識別技術,將傳感器嵌入戰備器材室、裝備物資庫,為每一件器材制定“身份標簽”,隨時清楚“有什麼、有多少、在哪裡”。通過射頻管理技術對入庫、調撥、出庫、庫存盤點等各個作業環節數據進行自動化採集,實現後裝物資聯網統調,精確管控。此外,他們在坑道、庫房、機房安裝環境感應裝置,讓設備自己“感知冷暖”。只要坑道、機房的溫濕度超過正常值,調溫調濕裝置就會自動啟動,確保機電線設備的正常運轉。
  (原標題:信息時代打造軍營“最強大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21gdbrg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